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11 点击次数:57
4月23日,彭博社的一则报道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:中国已经向韩国、日本、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发出了“稀土禁令”,要求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得将含中国稀土的产品转运到美国,违者将面临断供的风险。就在19天前,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公告,对钐、钆、铽、镝、镥、钪、钇等7种中重稀土的出口进行了管控。
这项措施可以看作是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征收“对等关税”的一种反击,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确保产业链的稳定。早前,中国已经对镓、锗、锑等关键金属实施了出口管制,同时还修订了《稀土管理条例》,进一步加强了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管。这一举措直接切中了美国的军工、新能源和医疗行业的命脉。
稀土被誉为“工业维生素”,它的战略价值真是不可小觑。就拿一架F-35战机来说,光是稀土材料就得用到417公斤,战斧导弹的制导系统也离不开镝元素,甚至核磁共振仪的造影剂里还要钆元素。这下好了,中国掌握了全球92%的稀土精炼产能,这么一来,美国那是坐不住了。没错,五角大楼承认,87%的现役装备供应链都得依赖中国的稀土。特朗普政府在4月2日宣布对中国加征“对等关税”,而中国在稀土领域果断出击,这一招比外界想象中更为强硬。
美国正深陷结构性依赖的麻烦。说到加州的芒廷帕斯矿,它可是北美独一无二的稀土矿,但开采的矿石有三分之二得送回中国加工。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更为悲催,由于没能及时拿到钕铁硼磁铁,生产计划只能被迫延后。连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也无奈地表示,要是中国完全不供货,F-35的生产线可能撑不过半年。过去那15年,为了节省开支,美国公司把稀土加工环节外包到中国,如今却被“卡脖子”折磨得够呛。
中国的反击可不是随便的“断供”,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的供应链管控。根据新规,出口商得向商务部递交最终用户证明,特别是涉及军工、半导体等敏感行业。韩国的电力变压器制造商被明确警告,如果给美国国防企业供货,那后果可就严重了;巴西的Serra Verde矿山虽然得到了美国的投资,但开采的稀土矿还是得送回中国做提纯;连马斯克也不得不亲自打包票,特斯拉采购的磁铁“只能用在民用机器人上”。
政策的影响立刻显现。氧化铽的价格在短短两周内暴涨了18%,五角大楼不得不迅速启用稀土战略储备。日本汽车厂商的库存只够支撑三个月,而欧洲的医疗设备公司则担心钆元素的短缺会影响到癌症的诊断。中国在重稀土分离技术上占据了垄断地位——即使美国能从澳大利亚和越南获得矿石,没了中国的技术,根本无法生产出军用级材料。在这样的双重障碍下,西方想要重建供应链可真是难上加难。
稀土禁令带来的影响远不止经济层面。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开始游说政府与中国妥协,韩国的半导体公司也默默将生产线移到东南亚。虽然美国国会紧急拨了4.39亿美元用于建设本土的稀土厂,但专家们坦言,“2027年前是很难见到成效”。之前西方曾调侃中国“就会做衬衫和玩具”,如今却愁得不知稀土要去哪儿买。
中国的底牌不仅仅体现在资源储备上。通过《稀土管理条例》,中国形成了从开采配额到冶炼分离再到出口管制的完整监管链条。相比之下,美国的稀土战略却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:环保法规限制了矿山开发,企业因为利润不佳而不愿投入,政府的补贴也显得微不足道。这种系统性的差距可不是短时间就能弥补的。
中国通过稀土管制向全球发出明确的信号:全球化不是单方面剥削的游戏。当美国试图用关税筑起高墙时,中国却用稀土来证明,真正的战略威慑不在于武器的多寡,而在于掌握产业链的关键环节。这场斗争不一定会有赢家,但它重新塑造了21世纪大国竞争的规则:谁掌握核心资源和技术,谁就握有破局的钥匙。
